在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匡廷云看來,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有兩條途徑:一是增加生物質能源資源量。這是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基礎。根據我國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需要逐步增加,而目前我國的資源虧缺量很大。另一個則是提升技術水平,這是將生物資源轉化成高品位的能源產品的關鍵。
我國耕地有限,發展生物質能源首先要保證糧食安全,要立足于“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必須選擇邊際土地上發展能源植物資源產業。而在多為干旱、鹽堿、瘠薄的邊際土地上發展生物質能源,更需要選擇高光效、高生物量的能源植物,通過提高單位土地面積上生物質的積累來實現。匡廷云認為,開展針對在我國不同地域的優質高效能源植物資源的篩選工作,建立能源植物繁育和生產基地、規模種植及加工生產體系,是解決制約生物質能源發展瓶頸的基礎。
匡廷云建議,擴大生物質能源量應該通過突破生物質能源研發理論和技術瓶頸來實現。通過發掘速生、抗極端逆境的新物種、新種質、新基因資源,在分子水平上篩選培育高光效、能量密度高、抗逆性強、不危及生態的高產優質能源植物新品種,并通過基因轉導創造新物種,建立能源植物生物資源產業基地,創造規模化的新興產業。
“什么植物能做能源植物?有什么優勢,什么問題?南方的植物拿到北方去,會對環境產生什么影響,這都需要細致的調查研究。”宋松泉也覺得有必要摸清我國能源植物的“家底”,才能讓生物質能源發展的步伐更穩健。
據介紹,我國共有約4.3萬種植物,約4000種具有能源開發價值。包括糖類能源植物(甜高粱、菊芋等)、淀粉能源植物(木薯、甘薯等)、纖維能源植物(芒草、秸稈等)、油脂能源植物(麻瘋樹等)、烴類能源植物以及薪柴類能源植物和能源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