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漫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绿巨人APP下载汅API免费,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您好,歡迎訪問河南省種子協會官方網站!

種業簡報 發布日期:2009-02-06 16:51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糧食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世界各國都認識到糧食問題是關系本世紀全球的安全性問題。為此,1996年11月在羅馬召開聯合國糧食高峰會議。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我國的糧食問題不僅是自身的安全性問題,更影響全世界的糧食安全,因此,歷來為世人關注。糧食問題與農民收入的增長問題、農村土地問題、農村的社會事業發展問題和農民權益保護問題一起,是當前“三農”問題的五大核心問題。當前糧食問題凸現,并不完全是供求上的問題,而是要求人們反思糧食生產能力問題,對于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之一的糧食問題,務必引起高度重視。糧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費晶,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對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鄉居民的糧食消費將會不斷發生變化,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這將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帶來新的挑戰。

  1、世界糧食危機未影響中國

  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全球食品價格累積上漲超過了75%。而2007年全年,全球糧食價格則呈飆升之勢,全年飆升了40%。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以各國主要的出口品種為基礎統計得出全球米價指數(以1998至2000年為基數100)從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從130上升到216,升幅高達66%左右。進人4月價格上漲速度進一步加快。大米最大出口國泰國的代表品種“B級泰國白米”是國際米價的“風向標”。2月該品種的價格為每噸795美元,是2007年12月時的兩倍。更糟糕的是,糧食的庫存量嚴重不足。糧食危機正成為全球性的熱點話題。不久前,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例會的各國財政部長宣稱,全球糧食短缺和食品價格飆升已成為比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和資本市場動蕩更為嚴重的威脅。最近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不斷上漲的糧價上,多個國家的領導人、IMF總裁和世界銀行行長都對高糧價發出了嚴重警告,部分國家還發生了社會動蕩。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執行干事喬塞特?希蘭表示,食品價格上漲已經引發一場“無聲的海嘯”,全球超過一億人可能陷入饑荒。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警告,食品價格上漲可能意味著削減貧困努力的成果會“倒退七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施特勞斯—卡恩同樣表示:“成千上萬的人將忍饑挨餓,兒童會因為營養不良終身受其影響”。2008年4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就全球糧食價格飆升可能引發的后果發出預警,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居民已經因為米價問題,與糧食零售商發生了沖突,騷亂持續已近一周。4月16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面對國際市場大米價格大幅上漲的局面,菲律賓政府決定在兩周內實行一項限購低價米的政策。菲國家糧食署將不再向市場投放每千克18.25比索(約合0.45美元)的低價大米,而是改由糧食署在各區市公共場所設立大米直銷點等新的銷售渠道,直接向貧困家庭銷售政府補貼的大米,以保障貧困人口的口糧供應。在巴基斯坦,運送小麥和面粉的車輛都需要準軍事部隊護送,而在馬來西亞,未經許可出口面粉等產品就屬于犯罪,中國也下文控制糧食的出口,以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需求。埃及、柬埔寨等國家為了平抑國內物價,紛紛限制本國大米出口,3月28日,世界第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和印度也相繼宣布減少大米出口量。越南將2008年的大米出口量從去年的450萬I調低到350萬t,減少1/4;印度除價格最昂貴的大米外,其他所有等級的大米均列入了禁止出口的行列。眼下糧荒在全球蔓延,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食品價格都大幅度上漲,給許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緊張和壓力。

  2008年4月15日新京報綜合報道:盡管持續疲軟的美國經濟可能拖慢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但各國財長還是將注意力轉向糧食危機。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例會的各國財政部長們上周日宣稱,全球糧食短缺和食品價格飆升已經成為比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和資本市場動蕩更為嚴重的威脅。一些來自窮國的財長對西方國家鼓勵發展生物燃料的做法越來越不滿,因為這推高了玉米、甘蔗等食品的價格。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表示,“這個周末,從各個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部長口中,我反反復復多次聽到這個話題。形勢現在已經變得非常嚴峻,我們必須為食品供應投入更多的錢,希望借此有食物進入那些饑餓的嘴中。”

  佐利克稱,為應付各國當前的緊急食品援助要求,世界糧食計劃署目前只籌集到所需5億美元的一半,另一半到5月1日的最后期限看來還湊不齊。根據世行統計,國際小麥和大米價格2007年增長超過一倍。過去2個月中,國際大米價格更是猛漲了75%。整個2007年到2008年,關于糧食是一種戰略物資,還是獲利商品的討論,在世界各國進行。隨著國際糧價一年內超過50%的增長,糧食危機的幽靈,在闊別數年之后,重新回到世界的上空。此次糧價上漲過快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等40多個國家用糧食制造生物能源,特別是用玉米煉制乙醇。玉米價格上漲,引起了連鎖反應,波及其他品種,造成糧價全面上漲。

  是否會波及到中國的糧食價格和安全?中國是一個土地奇缺的國家,我們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至于中國的因素,這次糧價上漲很難歸咎到中國。如果僅計算大米、小麥和玉米這三種谷物,中國已經十幾年是凈出口了,如果算上大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是95%。任何一國之政府都負有使其國民免于饑餓的責任和義務。如果說,在一個社會中仍然有饑荒發生,那么只能說明政府責任失守、國民權利淪喪。1978年以來經驗也證明,糧食確實出現市場波動,也曾發生其它問題,但是中國人民基本糧食安全從未發生危機。1998年時糧食產量超過5.1億t,出現明顯過剩,使得中國糧價從1995年的峰值一直下降,直至2003年才開始從谷底回升。總理溫家寶在4月初曾公開表示,我國糧食庫存充裕,約有1.5億t~2億t,按照5億t的消費總量,這樣的庫存比例高達30%-40%,是國際糧農組織建議比例17%-18%的2倍。中國的糧食產量一直持續增加,中國還出口了991萬t糧食;高油價造成糧食運費上升是肯定的,但是,糧食國際貿易的規模很大,平均每年2億多t,運費上漲對單位糧食價格的作用很有限。

  2,我國糧食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世界糧食需求和價格上升、環境氣候變化以及生物能源產業的興起給世界糧食供應帶來了新的挑戰,使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面臨更復雜的局面。世界糧食和農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任務更為艱巨。綜合來看,影響農村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在多數農產品處于供求平衡狀態下,外部不確定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作用大,市場波動使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明顯增加。

  2.1耕地面積的減少。耕地是指種植各種農作物的土地,它是人類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耕地包括新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草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問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耕種三年以上的灘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小于1.0米,北方寬小于2.0米的溝、渠、路和田埂。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種的耕地為1.2593億hm2,從1952年到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是下降的趨勢,可是1998年以后出現急劇下降。分析糧食下降這么快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是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是導致糧食播種面積急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2003年8年間,各種非農建設用地達到132.6萬hm2,2003年我國開發區所占面積22.27萬hm2,甚至超過了全部城市的面積,嚴重動搖了糧食生產的基礎。特別是開發區的惡性擴張,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國土資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10月3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218億hm2,比上年度末凈減少30.68萬hm2。

  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確保不低于1.2億hm2。這意味著,“十一五”期間我國年均凈減少耕地面積不能超過43.3萬hm2。第二就是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其他作物明顯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減少影響到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1999年前糧食過剩,導致了糧食價格的下跌,農民收入增加出現了困難,政府開始大力倡導和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其它作物的播種面積五.年增加了942.6萬lam2,增加了22.5%。顯然,糧食播種面積減少是造成糧食總產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10%。同時,為了改變日趨惡化的農村生態環境,已經有超過了0.067億hm2的耕地退出了以糧食為主的農作物種植,而種上了草或植上f樹。生態退耕是我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調查數據顯示,“十五”期間,我國共完成生態退耕537.6萬hm2,占耕地面積減少總量的71%。第三因為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被過度砍伐,草場退化,沙漠化等等生態環境惡化原因,一些耕地“消失”了。據調查,半個世紀以來,全國水土流失毀掉耕地266.7多萬hm2,平均每年6.67萬lam2以上,土壤流失總量50多億噸,數以億噸的氮、磷、鉀等養分流失,減少糧食2000多萬kz,造成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據統計資料,我國糧食主產區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0.1億hm2,受農藥污染的耕地面積近0.09億hm2;糧食主產區糧田土壤有機質普遍下降0.5個百分點。耕地“用”“養”不當,引起耕地質量下降。

  2.2自然災害多發、頻發。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中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造成的災情嚴重。中國自然災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有明顯的南北不同和東西分異。廣大的東部季風區是自然災害頻發、災情比較嚴重的地帶,華北、西南和東南沿海是自然災害多發區。氣象災害是發生頻率較高、影響較大、危害較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損失占GDP5%-8%。從1949年到1998年,全國平均每年受旱災面積為0.216億lam2,約占全國播種面積的17%。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自1972年開始出現斷流以來,目前斷流持續時間不斷增加,斷流里程不斷延伸,1996年斷流達206天。2000年-2003年還發生近50次特大沙塵暴,每年有400萬hm2農田受害,2004年1月—6月,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北部、黑龍江西南部降水持續減少,較常年同期減少5-8成,其區域平均降水量為.1951年以來同期極小值。加之氣溫偏高,導致干旱加劇、蔓延,發生百年一遇的嚴重干旱,是繼1999~2003年連續5年干旱后再次出現的嚴重干旱。2007年6月中國氣象災害事件頻繁發生,造成至少349人死亡,9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約202億元。6月上旬以來,中國西北地區以及湖北、重慶、河南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減少5至8成,加之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造成土壤干涸,旱情嚴重。據統計,此次旱情受災人口1200多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近150萬hm2,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此外,6月份全國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現了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等局地強對流天氣,共造成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25億元。據新快報2008年2月25日報道,今年1月10日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持續雨雪和低溫冰凍極端天氣,這場災害共波及21個省、區、市,其中湖南、貴州、江西、安徽、湖北、廣西、四川等省區受災最為嚴重。南方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129人死亡、4人失蹤,緊急轉移安置16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8億畝;倒塌房屋48.5萬間;已造成人民幣1516.5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以目前匯率計算,雪災對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5年前的SABS的1278.6億元人民幣。此外,兩場災害都造成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2.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度大。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達2.5億—3億。這是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極其嚴峻復雜的現實性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否真正構建、“三農”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十三億人口中就有九億多的農民。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的剩余問題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突出問題。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卻面臨著體制上、發展戰略上和思想觀念上等深層次的矛盾與困惑。一是就業結構不合理。由于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少,特別是由于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二三產業不夠發達,農村勞動力就業主要以從事傳統農業和本地從業為主,從事二、三產業和轉移區域外就業為輔,農村勞動力在非農產業就業數量有限,這種勞動力就業不合理的狀況,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轉移任務十分繁重。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還處于盲目、自發階段,缺乏有效的引導。外出流動人員大都呈散兵游勇,各自為陣,難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導;加上有關農民外出人員務工的相關權益保障政策法規不健全,農民維權意識弱,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員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三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差,無技術特長,思想觀念保守、落后,市場經濟意識弱,轉移難度大。四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中介服務滯后。有關勞務輸出的信息收集、傳遞、中介服務體系沒有形成,造成信息不暢、工作不力、效益不高。五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就業崗位少。目前鄉鎮企業正處于結構調整階段,下崗分流壓力大,交通、通訊、金融等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難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六是由于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造成農村勞動力缺乏,給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一些地方存在部分土地摞荒和粗放經營。

  2.4農產品價格波動難以把握。在多數農產品處于供求平衡狀態下,外部不確定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作用大,市場波動使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明顯增加,農產品價格波動難以把握。多數農產品處于基本平衡狀態,少部分農產品存在過剩,極少數農產品不足,農產品市場波動比較大。據悉,5年來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了50%。國際小麥價格自2007年年初以來繼續上漲,9月份達到創記錄的水平,10月份小麥價格依然強勁,并劇烈波動。與國際趨勢相同,我國農產品價格今年以來也“漲聲不斷”,其中大豆和油脂等產品接過前期玉米領漲的“接力棒”,帶領農產晶一路走高。據農業部“全國農產晶批發市場信息網”監測數據顯示,2007年11月12日,農產品批發價格總指數為149.5(以2000年為100);2007年10月15日至今,基本穩定在150左右。2007年以來,農產品批發價格總指數步入“快牛”通道,從2007年1月的134.3升552007年10月的150,2007年8月時曾達到最高點151.6。?具體來看,農產品價格上漲出現分化:糧價上漲相對比較溫和,2007年以來,早、晚秈米、小麥價格比之上年同期都有不少提高,且從2007年年初以來,一直呈現升勢,不過均屬緩慢上漲。相比之下,大豆、油脂、玉米等產品漲幅則比較大。以大豆為例,國內現貨市場三級大豆的批發價已經從2007年年初的2700元幾升至10月末的3650元八(有些產區現貨收購價格已達4000元/t),上漲幅度達35%;較之上年同期約2500元/t的價格,同比上漲幅度達44%。

  2.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價格高位徘徊,蠶食農民增收利益。每當我國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出現轉機,都會碰到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和農村消費晶價格快速上升的局面。2005年,湖南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2004年上漲12.1%的基礎上再次上漲11.2%。農資價格上漲,吞噬農民收益。2008年我國糧食若繼續增產,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可能還要上升,這必將侵蝕農民收入,抵消一部分國家對農民的各種補貼、減免稅和其他政策帶來的好處。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根源在于,其市場中少量的生產企業和經銷商處于強勢的壟斷地位,而眾多農戶處于弱勢的過度競爭地位。特別是為保護國有骨干化肥企業的利益,人為造成化肥生產和進口市場壟斷有余,競爭不足。國有企業因限價而得到補貼收益,中間商因供不應求的高價而得益,只有農民因價格居高不下而受損。根據今年的趨勢,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明年可能還將高于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由于農村居民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超過城市,使得農民的生活費用成本上升快于城市居民,這預示著,明年農民增加的一部分收人,將要被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所沖抵。截至目前,生產資料上漲的勢頭仍然不減,這種狀況倘若持續下去,勢必會影響到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據報道,黑龍江部分地區種一畝大豆的成本已漲到143元,按畝產150kg、0.5kg售價1.2元計算,毛利只有360元,除去人工費幾乎無錢可賺。農產品漲價農民難以受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利潤被流通環節攫取。據南方某省調查,在肉價最高的時候,豬的收購價每千克也僅8元~9元,除去養豬成本,農民獲利極其有限。但是,通過收購商、批發商、屠宰、零售等一系列中間環節以后,豬肉價格就達到了每千克19元(批發環節),等最后到市民手上,每千克豬肉已經超過了20元。也就是說,流通環節所獲取的利潤要數倍于農民養豬的收益。

  2.6部分農產品賣難、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可能更加突出。農業如果長期增產不增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農產品供求形勢就可能發生逆轉;農民收入和農村購買力上不去…這方面的問題可能更加突出。我國多數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等主要農產晶,經過連續4年以上的增長,供求基本實現了平衡,部分農產品,如蔬菜、水果和生豬,由于多年較快增長,甚至出現了季節性過剩,在2007年市場上呈現為季節性劇烈波動,價格反復無常,局部地區個別農產品難賣現象比較突出。作為農業大省,河北的小麥、玉米在國內占有一定的優勢,大量銷往南方各省,加入WTO后這些優勢蕩然無存,南方一些省區可能減少從河北購買,改為直,接從國外進口質優價廉的農產品。根據有關專家測算,河北僅小麥一項將為農民造成8億~10億元的損失。今年上半年河北農民人均出售糧食收入106.3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3%。加入WTO后,河北農產品銷路更加不暢,農產品價格更加低廉,農民增收也更加困難。

  2.7經濟作物收益高于糧食作物。近幾年,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不斷調整,蔬菜、瓜果、花卉、中藥材等比較效益高、市場銷路好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持續增加趨勢。在中央各項支農、惠農、富民政策的鼓勵下,在良好的市場帶動下,我國種植業出現了糧食、經濟作物齊頭并進的喜人發展局面,但收益最低的還是糧食作物,種1畝糧食每年只能獲得50元-200元的收入。

  3.我國糧食發展應采取的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安全的重要商品,糧食安全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性問題。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保障糧食安全,主要的思路是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因此,國家出臺了免征農業稅、最低收購價政策、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建立糧食儲備體系、加強糧食市場監管等一系列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積累下來的政治智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消費國,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的基礎并不穩固。2004年、2005年糧食產需仍然存在一定缺口,每年都要挖幾百億斤庫存。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不斷轉變,對糧食質量和品種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糧食消費趨勢也會不斷變化,因此,需要認真分析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適應糧食消費趨勢的措施,及時應對,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

  3.1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在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通過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中國’糧食市場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中國糧食供求形勢和價格走勢更加復雜,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糧食流通管理工作。發展改革、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衛生、價格、統計等部門按照規定職責做好糧食流通管理、監督和服務工作,保證《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實施。各地政府必須抓緊時機,根據國家和本區域糧食流通規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糧食倉儲設施,建立地方和農村糧食儲備,形成中央、地方和農村三個層次的儲備體系,以滿足收購和緊急情況下糧食供應的需要。嚴格按照“產區三個月、銷區六個月”的缺糧人口口糧標準調整、充實中央、省、市、縣各級儲備規模,并明確儲備糧的糧權屬同級政府,任何部門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動用;嚴格按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和配套出臺《省、市、縣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切實管好各級儲備。要正確處理農業結構調整與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關系,繼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重點要放在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大力加以扶持和培育,合理調整農業和糧食結構,大力加強糧食主產區與銷區的協作,構建國家、產區、銷區三方共同承擔糧食安全責任的體制和機制。

  3.2堅持加強科技投入,進行集成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我國來說,依靠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提高糧食單產是糧食增產的最基本源泉。大力推廣優質專用糧食品種,建立健全糧食作物良種繁育體系,實施糧食作物種子工程,充分挖掘優良品種的高產潛力。大力推廣糧食生產先進適用技術,形成一批規范化、標準化的實用操作技術規程。通過科技的普及,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建立土壤培肥技術體系,促使耕地用養平衡和肥料資源優化配置,保護和提升地力。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推進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加強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推進糧食生產的優質化、規模化、標準化,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確保糧食持續穩產高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不斷提高糧食的市場競爭力。

  3.3建立穩固的產糧基地,切實保護糧農利益。從根本上說,“糧食安全的根子不在‘庫’里、而在‘地’里”,“加強耕地保護,保持一定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必須堅守的‘底線”’,國家應繼續強化“三農”各項政策。保持對農民直接補貼力度適當增強,并通過深化改革,提高財政促進農民增收的轉移效率,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嚴格保護糧食生產資源,鼓勵農民開發“四荒”,增加糧食生產資源,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加強產糧區農田的硬件設施建設,建設一批高標準的旱澇保收農田,提高抗災避災能力,切實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綜合治理,全面實施“沃土工程”和中低產田改造,確保糧食產量。

  3.4堅持依法行政,保證食品衛生安全。當前一些不法商販唯利是圖,竟用“吊白塊”(學名叫甲醛次硫酸氫納)作添加劑,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吊白塊”分解產生的甲醛,是細胞原漿毒,會使蛋白質凝固,屬致癌物質,攝人10克即致人死亡。近年來已有多起有全國影響的“毒大米”、“毒餅干”等摻毒使假大案見諸報端。目前當務之急是切實加大食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集中衛生監督力量,開展集貿市場、中小食品加工企業、食品添加劑、綜合食品批發零售企業和食品包裝材料等五個方面的專項治理;著手食品衛生安全長效管理機制,計劃從建立食品衛生檢測監控體系、衛生監督快速執法體系、簡化與完善衛生行政審批發征體系、衛生執法監督網絡管理體系和社會監督反饋體系等五個方面實施綜合執法監督管理,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證人民群眾吃上放心糧、放心肉、放心菜、放心奶。應進一步健全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的技術法規體系,全面推行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國際標準和WHO認定的“世界準則HACCP系統”(食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推行大宗糧食“身份證”制度,對進入市場流通的米面油除必須標明商標、名稱、等級、出廠日期等標識外,還必須強制標明產地、農藥、肥料名稱、用量和次數、收獲日期及重金屬含量等標識,保障公眾知情權和選擇權,杜絕誤導,更重要的還要采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和先進的檢測手段,切實加大檢測力度,嚴把食品質量安全關。

  3.5必須保持必要的庫存量,加快推進糧食物流現代化建設。國家要求糧食經營者必須保持必要的庫存量,是為了進一步規范糧食市場經營行為,通過制度安排保證全社會有一定數量的糧食庫存量,更好地發揮糧食庫存“蓄水池”作用,維護糧食流通的正常秩序。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規定,“從事糧食收購』口工、銷售的經營者,必須保持必要的庫存量。必要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最低和最高庫存的具體標準”。糧食經營者必要庫存量和最低最高庫存量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從事糧食收購、加工、銷售的經營者,在糧食市場供過于求,價格下跌較多時應當履行不低于最低庫存量的義務。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引導和督促有關糧食經營者認真履行最低和最高庫存量義務,保持必要的糧油庫存量,并按月上報糧食購銷存情況,對違反規定的糧食經營者,要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積極培育糧食流通的市場主體。強化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業務流程和功能。加強糧食物流業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加強糧食物流建設,疏通消費障礙。糧食安全預警問題,是指跟蹤監控糧食運行態勢,在發現糧食不安全運行狀態下,政府能根據預先預案,采取相應干預糧食運行的手段和措施。加強對糧食市場的預測和監控,及時發布信息。保證糧食采購應急資金及糧食調運到位。不斷提高優質糧食比重,全面提高糧食品質。

  3.6普及糧食營養知識,倡導科學消費。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主要食物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膳食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總結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因此,要對廣大城鄉居民及時進行糧食營養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充分運用信息網絡的宣傳教育作用,各類食品相關的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專業組織和青年志愿者組織,要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特長,為糧食營養知識宣傳教育作出貢獻。把普及糧食營養知識宣傳教育貫穿全年,使人民群眾能夠經常接受普及糧食營養知識的熏陶和教益,倡導科學的糧食消費意識和行為,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糧食消費習慣。并針對當前食物消費與營養結構存在的問題,重點調整糧食結構,最終通過科學的糧食消費需求來引導合理的糧食種植結構,使消費結構、種植結構和營養結構相互促進、互為引導。

  3.7必須始終立足國內,保障我國糧食供求平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需基本平衡”還應是今后30年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方針,因為中國每年糧食消費量是世界消費總量的1/4,目前世界糧食總貿易量(僅2億噸)不到我國消費量的2/5。“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如果依賴外國必將受制于人”,要在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解決糧食供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調劑國內糧食余缺和品種結構,搞好糧食進出口調控。根據我國糧食供求趨勢、產銷特點、資源狀況和國際糧食市場情況,要重點保證口糧基本自給,個別品種適當調劑。應保持大豆進口政策的連續性,避免不確定性導致企業盲目進口,并注意進口市場的多元化,減少糧食對外地市場的依賴度。

最新主推品種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小雪第一次交换又粗又大老杨|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乳视频在线观看| 熟妇性HQMATURETUBE|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的性格特点|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