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麥條銹病在湖北、河南南部、西南大部及西北等地繼續發展,田間見病較為普遍,由南至北開始進入擴散流行期。截至3月2日,小麥條銹病已在湖北、河南、四川、云南、貴州、重慶、陜西、甘肅8省65市290個縣見病,發生面積為255.1萬畝,同比增加2.5倍,比2周前增加1.3倍。病情是近年來發生面積最大、范圍最廣的一年,且向北、向東擴散態勢明顯,對小麥主產區威脅大。
湖北省在江漢平原、鄂西北和鄂東12市29個縣發生,比2周前增加4市9個縣;發生面積58.9萬畝,是上年同期的20倍,比2周前增加75%。大部地區已普遍點片發生,荊州公安、襄陽襄城病田率分別為40%、12.5%,病葉率0.01%-0.2%;鄖陽、老河口等地田塊病害開始擴散危害。
河南省在南陽、駐馬店、信陽、平頂山4市16個縣發生,比2周前增加2市12個縣;發生面積17.1萬畝,是2周前的3.9倍。南陽淅川已普遍發生,多上部葉片發病,病田率25%,重發鄉鎮病田率達50%;信陽潢川平均病田率為4.2%,最大發病中心面積達52㎡,平均病葉率1.6%,嚴重度一般為20%-60%,最高100%;唐河、新野等地處于點片發生狀態,位于東南部的商城縣2月24日見病,發生面積0.01萬畝,發生地抵近安徽西部。
四川省已在沿江河和盆周的21市(州)82個縣發生,同比增加19個縣;累計發生面積50.2萬畝,同比增加48%,比2周前增加2倍。目前,大部麥區處于零星發生狀態,廣元、遂寧、南充等地點片發生。
云南省已在14市(州)89個縣普遍發生,發生面積54.9萬畝,同比增加1.4倍,比2周前增加1.1倍。玉溪、文山、曲靖、昆明、昭通、臨滄等部分地區處于流行擴散期。
貴州省在8市(州)33個縣發生,其中赫章、納雍、盤縣、水城、平塘、長順、甕安等縣呈點片發生,發生面積39.2萬畝,同比增加13倍,是2周前的5.4倍。
重慶市在17個區縣發生,同比增加5個縣;發生面積6.8萬畝,同比增加1.1倍,是2周前的9.6倍,大部地區處于流行擴散期,平均病葉率1.9%,忠縣局部田塊最高病葉率達20.1%。
陜西省在漢中、安康、寶雞、商洛4市22個縣發生,發生面積25.9萬畝,同比增加5.6倍,比2周前增加18.8%。大部地區零星發生,漢中大部點片發生,漢濱區病田率43.5%,全田發病的重發田塊平均病葉率為2.9%,平均嚴重度20%,最高嚴重度達60%。
甘肅省在隴南市徽縣和文縣2個縣發生,分別處于零星和點片發生狀態,發生面積2.1萬畝,同比減少25%,比2周前增加8.8%。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3月份大部麥區氣溫偏高,其中黃淮、華北大部麥區偏高1-2℃;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他大部麥區正常,將有利于小麥條銹病流行擴散。
3月份是西南麥區病害流行期,更是病害由冬繁區向春季流行區擴展的關鍵時期,且目前該病擴展區多為上部葉片發病,已表現出向我國東部和北部麥區擴散的特征。鑒于今年我國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的嚴峻形勢,有關省份要加強監測,密切關注和掌握病害發展動態,及時發布趨勢預報,指導科學防控。
今年小麥條銹病發生時期為歷年同期最早,發病中心為歷年同期最多,多數發病中心病菌仍在持續侵染。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視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工作,按照“帶藥偵察、點片挑治,早防早治”的綜合防控原則,切實把小麥條銹病控制在發病初期。對發病重、病團較多的田塊實行挑治,見點打片,確保病情不擴散蔓延,不流行成災。 危害部位: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生。 階段特征: 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出現銹褐色粉狀物;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別于小麥稈銹病。 病害鑒別: 田間苗期發病嚴重的條銹病與葉銹病癥狀易混淆,不好鑒別。小麥葉銹夏孢子堆近圓形,較大,不規則散生,主要發生在葉面,成熟時表皮開裂一圈,別于條銹病。 藥劑防治: 我國先后使用對銹病有效的殺菌劑有敵鈉酸、敵銹鈉、氟鋇制劑、氨基碘酸鈣、氟硅脲、萎銹靈、滅菌丹、代森鋅等,近年主要推廣三唑酮等。 小麥拔節或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做到普治與挑治相結合。小麥銹病、葉枯病、紋枯病混發時,于發病初期,每畝用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20—35g,兌水50—80L進行葉面噴霧,噴施效果優異,既防治銹病,又可兼治葉枯病和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