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以來,中央每年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會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農業農村工作思路和重大措施、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會后發出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這對統一認識、凝聚力量、推動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分析農業農村形勢和交流經驗,討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討論稿)》,部署明年農業農村工作。回良玉同志將就做好明年農業農村工作進行具體安排。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會議精神。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經濟快速增長、國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我們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克服了重重困難,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糧食連年穩定增產,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我們堅持把加強農業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宏觀調控的重點,及時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糧食生產扭轉了一度下滑局面,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八連增”,今年總產達到11424億斤,比2003年增加2810億斤。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萬億,標志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躍上了新臺階。同時,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市場供應豐富。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優質農產品比重明顯上升,規模化種養、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加速推進。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高,9年來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擴大了7300多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了22個百分點,2011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3.5%,有力支撐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生態建設力度明顯加大,森林資源和林業經濟快速增長。
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們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促進增產增收、優質增收、提價增收、務工增收、補貼增收,農民收入實現了連續多年較快增長。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00多元,比2002年增加4400多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速達到7.9%。特別是去年以來,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增速普遍超過東部地區,農民收入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出現了城鄉區域收入差距縮小的可喜跡象。農民吃穿住用等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農村扶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推進扶貧開發政策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銜接,基本解決了農村貧困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問題。
農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現和諧穩定的新氣象。我們堅持把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作為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抓手,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9年來,全國新建改建了272萬公里的農村公路,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農村電網改造、降低電價惠及廣大農民。同時,下決心補齊農村社會事業這個短板,目前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3億農村學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5300多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60%的縣市、7800多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治安持續好轉,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
可以說,黨的十六大以來這些年,是我國農業農村發生歷史性巨變、農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是“三農”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為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農業農村工作歷盡艱辛,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些年來,各種自然災害特別是水旱災害頻繁發生,耕地數量不斷減少,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同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關稅大幅調減、國際競爭壓力驟然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實現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繁榮的好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政策對頭、措施得力。我們在堅持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基礎上,適應形勢變化,與時俱進地推進“三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條件。我們確立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方針,明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我們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部署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全面推進農業農村又好又快發展。我們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鄉利益關系,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把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于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到農村。我們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創新,在一些關鍵環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這些年,我們集中力量,辦了很多事關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大事、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
第一,取消農業稅,調整國家和農民的分配關系。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后,農村分配關系有了很大調整,農民得到實惠明顯增加,但仍然要繳納農業稅,還要承擔許多維持基層運轉和公共事業發展的費用,再加上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農民負擔沉重,由此引發的惡性案件和干群沖突時有發生。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從2000年開始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通過正稅清費、降低稅率,2006年最終在全國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年的按地畝向農民征稅的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2000年到2011年,中央財政為此累計安排轉移支付資金6543億元,用于彌補基層減少的收入。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徹底跳出歷史上農民負擔循環往復、不斷加重的“黃宗羲定律”,我們及時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探索建立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帶動了農村上層建筑的變革和進步。這一系列重大改革,理順了國家、集體、農民的分配關系,開啟了農民休養生息的新時代。
第二,實行農業生產補貼,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我們適時建立農業補貼制度,逐步擴大實施范圍,提高補貼水平。我們實行了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4項補貼的支出達到1406億元。后來我們又把補貼政策拓展到畜牧業、林業、草原、節水灌溉和農業保險等領域。實行糧油、生豬等生產大縣財政獎勵補助,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達到255億元。這些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群眾和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對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全面放開糧食購銷,邁出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決定性步伐。農村改革以來,我們逐步放開了絕大多數農產品購銷和價格,對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在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先行放開的基礎上,2004年我們果斷決定全部放開糧食購銷,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初步構建起市場主體多元化、價格形成市場化的新型糧食流通體制。這項改革,使所有農產品流通納入了市場化運行的軌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農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造林護林積極性。我國有25億多畝集體林地,長期以來存在著產權不明晰、經營主體不落實、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嚴重影響林業發展和林農增收。2003年我們啟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確立林農的經營主體地位,實現“山定權、人定心、樹定根”。2008年這項改革推向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家庭承包經營從耕地拓展到林地,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和完善,是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的重大舉措,為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和林農增收提供了強大動力。
第五,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靠農民集資興辦。這既加重農民負擔,又拉大了城鄉義務教育差距。我們從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入手,逐步把教師工資、公用經費等支出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中央和省級政府更多地承擔起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我們先在貧困地區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并逐步將免費義務教育擴大到全國農村。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實施農村校舍改造,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最近我們又決定,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60億元,為2600萬在校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在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農村孩子都有學上、都能上得起學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第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民后顧之憂。過去,農村社會保障基本上是個空白,農民生活主要靠家庭、靠集體、靠土地來保障。我們把為農民提供社會保障作為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著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生活困難人口全部納入覆蓋范圍,為他們提供了兜底的基本生活保障。推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促進農民養老方式實現重大轉變。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基本建立起覆蓋數億農民的農村社會保障三項制度,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的愿望正在實現。
第七,清除不合理政策和限制,公平對待農民工。改革開放以來,進城農民工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卻長期沒有受到公平對待,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出要善待農民工,2003年果斷廢止了城市收容遣送條例,著手消除對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進城務工經商的束縛,大規模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行動,大力整治農民工勞動就業環境。特別是2006年國務院專門出臺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文件,提出了做好農民工工作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近年來,農民工就業領域不斷拓寬,工資水平、社會保障標準逐步提高,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加快解決,就業培訓和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勞動保護和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合法權益得到越來越有效的保障。在農民工問題上,從缺乏公平對待到善待、從限制進城到提供服務的根本性轉變,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大進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們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推動了農村發展進步,而且取得了豐碩的“三農”理論成果,積累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寶貴經驗,初步形成了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統籌城鄉發展要求的制度框架,進一步探索和拓寬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農村發展道路。
二、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農情,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任務。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這里,我談點認識與想法。
(一)關于發展現代農業
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絕不可忽視農業現代化。盡管這些年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但生產能力仍不穩固,供求關系仍然偏緊,有的年份出現了部分農產品緊缺、價格漲幅過大的問題。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今后保持農產品供求平衡的任務將更加艱巨。一方面,人口總量將繼續增長,城鎮化率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將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工業用途不斷拓寬,全社會對農產品需求會持續增長、質量安全要求不斷提升。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資源緊缺、農業生產成本上漲、青壯年勞動力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農業穩定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還要看到,影響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的因素增多,除去國內農業生產情況外,還有國際上農業豐歉、石油價格漲跌、投機資本炒作、貨幣匯率波動等。因此,促進農業發展、保障糧食等農產品供給決非易事,稍有閃失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解決這一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現代農業建設涉及面很寬,必須緊緊抓住其中的幾個關鍵環節。
一是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我國耕地本來就少,各項建設又必然要占用耕地,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這些年我們在保護耕地方面可以說態度堅決、措施嚴厲,但耕地每年仍以幾百萬畝的速度被占用,而且大都是優質耕地。今后一個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保護耕地面臨的壓力會更大,必須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決不能有絲毫放松。在這個事關民族生存發展、子孫后代長遠生計的問題上,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保護和利用好耕地,既要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也要采取經濟手段。要總結一些地方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的成功經驗,加快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和建設的長效機制。同時,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不斷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比重。我國是一個淡水資源稀缺的國家,目前全國每年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今后缺水問題會更加突出,對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很大不利影響。一些糧食主產區長期過量利用地下和地表水資源,造成嚴重的生態隱患。中央已對加強水利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要認真落實各項措施,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著力破除水資源緊缺的瓶頸制約,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毫不動搖地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對這項制度,我們歷來講兩句話。講穩定,是因為這項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符合農民群眾愿望,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只有長期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好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才能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村長治久安。講完善,是因為農業生產力在發展,農業生產關系必須不斷地與之相適應。實際上我們一直在完善這項制度。從收入分配看,開始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現在全都由農民自己支配。從承包期限看,第一輪是15年不變,第二輪延長為30年不變,現在又進一步明確為長久不變。從統分結合的關系看,過去的“統”單純靠村組集體,現在靠農民合作和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服務體系。但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主要是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一些地方農忙季節缺人手問題越來越突出、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明顯、農業兼業化副業化越來越普遍。“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日益成為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好的重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把握好三點:第一,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產經營服務。第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和引導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將來農業經營形式會多樣化,但家庭經營任何時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這既是由農業的產業特征決定的,也已經被農業現代化國家的實踐所證明。國家鼓勵工商企業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不提倡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的土地。第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需要培養一代新型農民。要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強農業技術培訓,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勵有文化和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這件事關系農業長遠發展,要作為一項基礎性重大工程來抓。
三是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的每一個重大突破,都會帶來農業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當今世界,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蓬勃興起,很多國家把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戰略重點。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必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突出的位置。提交這次會議討論的文件稿對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重點部署。要大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抓好生物技術特別是優良品種培育,搶占農業高技術領域的制高點。要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推動資源整合,著力解決科技創新和農業生產脫節的問題。大力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穩定和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快發展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要積極發展現代種業,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種子企業。要適應農村勞動力結構出現的新變化,積極發展農機裝備業,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加快實現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穩步推進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機械化,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四是持續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農業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保護。這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業比較效益低、容易出現萎縮有關,也與農業承載多種功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有關。我國農業經營規模小,還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實行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尤為必要。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期,既要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又要考慮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這是一項長期政策。目前,我國農業補貼水平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相比還有明顯差距,繼續增加補貼的空間還很大。隨著綜合國力增強,今后要在進一步完善政策和操作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農業補貼。同時,要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土地出讓收益和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不斷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水平。
在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需要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來,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部分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增加較多,這種貿易格局總體上反映了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稟賦特征和農業的比較優勢。適度進口結構性短缺農產品,對緩解國內資源緊缺矛盾、保障市場供給是必要的,但必須把握好“度”。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的方針絕不能動搖。今后農業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還會進一步拓展。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完善農產品進出口戰略規劃和調控機制,從長計議,趨利避害,爭取主動。
(二)關于新農村建設
中央作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部署以來,各地積極探索,扎實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必須清醒看到,我國最大的發展差距仍然是城鄉差距,最大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是城鄉二元結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并不會自然帶來農村面貌的較快改變,搞不好城鄉差距還會繼續擴大。同時還要看到,我國人口總規模巨大,即使今后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仍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必須讓他們也過上現代文明生活。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一手抓城鎮化一手抓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考慮。必須強調,城鎮化不可能取代新農村建設,城鎮與農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差別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消除。不能把城鎮建設的做法簡單地套用到農村建設中去,不能把城鎮的居民小區照搬到農村去,趕農民上樓。農村建設還是應該保持農村的特點,有利于農民生產生活,保持田園風光和良好生態環境。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協調地推動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持之以恒把農村的事情辦好,建設好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一是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雖然近些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進展,但還遠遠不夠。做好這件事,要著眼長遠,精心謀劃。要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充分考慮今后農村人口布局的變化趨勢,注重各類基礎設施之間的銜接配套,充分發揮整體和長遠效益。要堅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水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民的要求會不斷提高,建設內容要不斷拓展,標準也要不斷提升。要堅持建管并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起來不易,管護起來更難,要積極探索管理、運營的新機制,落實管護責任,降低使用成本,讓已建成的設施持久發揮作用。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在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長期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要加強對村莊規劃和農村建房的指導,提高農村民居的設計和建設水平。
二是提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是促進農村發展最有效的途徑。要把發展教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把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優先位置,緊緊抓住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這個核心,加大經費保障力度,下大力氣改善辦學條件,擴大免費師范生計劃,盡快培養一大批教學水平高、有志于農村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讓農村孩子能夠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農村學生數量和農村學校布局發生很大變化。但農村教學點的撤并要十分慎重,充分考慮學生上學方便和交通安全。世界各國都有一些規模很小的學校,有的甚至只有幾個學生。如果農村群眾和孩子確有需求,村教學點就要堅持辦,而且要辦好。要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嚴格對校車的管理,確保學生的安全。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籌資標準和國家補助水平。充實農村醫生隊伍,提高醫生素質,推動優質衛生資源向農村覆蓋,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合利用好現有的資源,進一步加大投入,開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促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我們已經按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原則,搭建起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但要看到,農村社會保障在執行中還存在不少有待改進的地方,保障水平與城鎮也有很大的差距。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社會保障總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軌。完善制度,就是要針對實踐中暴露出的問題對現行政策和辦法進行修訂完善,加大對困難群體參保的補助力度,加強資金監管,做到公開透明,把好事辦好。提高水平,就是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支持,使保障水平能夠隨著經濟發展相應提高。逐步并軌,就是要在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上協調一致,逐步縮小保障水平上的差距,最終邁向城鄉一體化。
(三)關于城鎮化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安家落戶,促進了城鎮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30多年來,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5億人,其中有相當數量是進城的農民工。今年底,全國城鎮化水平將超過50%。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史無前例,世所罕見,既改變了億萬農民的命運,更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需要注意的是,推進城鎮化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對存在的問題要有清醒認識,對今后可能遇到的矛盾、困難甚至風險要有充分估計。這里,我強調三點:
第一,把促進人口城鎮化作為重要任務。近些年來,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明顯增加。但進入城鎮的農民工,絕大多數還只是有就業而難以安家。這顯然不符合大多數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愿望,但要使進城農民工真正成為城鎮居民,絕不是改變一下戶籍那么簡單。如何促進人口城鎮化,至少有這樣兩個關系長遠的重大問題必須考慮:一要合理引導人口的流向。大量農民工向少數大城市、特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集中,極大地推動了這些地方的經濟增長,但同時也提高了這些地方人口城鎮化的成本,甚至超越了這些地方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比美國多10億多人,是日本的10倍多,是韓國的30倍,不可能只靠幾個城市圈和少數經濟發達地區來完成規模如此巨大的人口城鎮化。因此,必須一方面采取措施讓具備條件的農民工在就業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戶,另一方面,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加快調整地區生產力布局,引導產業向內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轉移,讓更多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和人口布局。這既是促進人口城鎮化的重大舉措,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任務。二要充分考慮農村轉移人口的當前利益和長遠生計。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是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無論他們是否還需要以此來作基本保障,也無論他們是留在農村還是進入城鎮,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和保護農民以土地為核心的財產權利,應當讓他們帶著這些權利進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由他們自主流轉或處置這些權利。這不僅可以讓轉移進城的農民進退有路、更有底氣,還有利于規范發展農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留鄉務農農民的收入。對暫未落戶城鎮的農民工,要注重從制度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和均等化,努力解決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第二,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城鎮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農民土地。關鍵在于怎么占用,利益怎么分配。現行征地制度是歷史的產物,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的矛盾,以及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保護不夠和建設用地粗放等問題,特別是一些地方以農村土地屬集體所有為名,不與農民溝通、協商就強占和亂占農戶的承包地,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對此,農民很有意見,社會反響強烈。今年年初國務院頒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后,各方面對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推進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呼聲很高。這是一件大事,一頭連著農民利益,一頭連著工業和城鎮建設。推進征地制度改革,關鍵在于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分配好土地非農化和城鎮化產生的增值收益。應該看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犧牲農民土地財產權利降低工業化城鎮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條件大幅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體現的立法理念、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原則上也適用于征地制度改革。當然,后者更加復雜。要使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必須按照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和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精心設計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廣泛聽取社會意見,按程序加快開展相關工作。本屆政府要出臺這項改革的相應法規。
第三,妥善解決農村“三留守”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問題,是很多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都出現過的普遍現象,但在我國顯得更為突出。由于農民工就業不穩定、城鎮生活成本高以及戶籍制度等多種原因,很多農民短期內難以舉家進城。近年來,涉及“三留守”的傷亡事故、權益侵害等時有發生,令人痛心疾首。妥善處理這些問題,是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事關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當前,要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對留守兒童,要切實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使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對留守婦女,要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她們解決實際困難,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讓她們生活安定、心情舒暢。對留守老人,要在提供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老齡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老年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制度,讓他們能夠安度晚年。必須看到,徹底解決“三留守”問題,特別是留守兒童、婦女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在城鎮化中逐步解決進城農民戶籍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要積極創造條件加以推進。
三、努力確保明年農業農村發展好勢頭
這幾年,我們能夠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農業農村形勢好。明年,宏觀調控面臨的形勢復雜嚴峻,特別是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如果明年糧食和農業生產出現大的波動,勢必影響全局。應當清醒地看到,糧食在實現“八連增”之后,產量基數已經很高,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難度加大。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部分農產品價格出現下降苗頭,勢必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氣候因素存在不確定性,全國特別是糧食主產區是否會發生大范圍的嚴重旱澇等自然災害難以判定;連續增產增收后,一些地方出現了盲目樂觀的傾向。我要強調的是,對明年的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各地區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減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確保明年農業再奪豐收。
一要抓好糧食和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首要任務是穩住糧食生產,確保不出現滑坡。糧食產量一年下滑近千億斤的事情,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要盡全力避免這種情況再度發生。為此,要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大糧食生產補貼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要大力推廣農業技術,特別是防災減災、穩產高產技術,深入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活動,著力提高單產水平。繼續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提升800個產糧大縣(市、區、場)生產能力。今年我們開展了糧食穩定增產行動,通過整合強化各方面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地方政府和農業科技人員“三個積極性”,明年要總結經驗、完善辦法,加大力度做下去。同時,要加強規劃、落實政策,抓好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水產示范場建設,積極扶持蔬菜、生豬和牛羊肉等“菜籃子”產品生產,擴大緊缺、優質品種供應,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繼續堅持“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銷區和大城市郊區要保持必要的生產能力。
二要加強農產品流通和市場調控。農產品流通建設滯后是當前影響市場價格穩定的突出問題,明年要在這方面采取一些大的舉措。要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加快全國性、區域性骨干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推進大宗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建設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努力改變農產品流通設施落后狀況。要加強農產品供求的信息服務,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加快推進生產與消費對接,支持發展直供直銷,清理農產品流通環節各種收費,有效降低流通成本。要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進一步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辦法,抓緊建立健全生豬、牛羊肉、主要品種蔬菜等鮮活農產品市場調控機制,健全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儲備制度。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降低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
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這幾年,中央每年都強調增加“三農”投入,這次又明確要求明年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和農業科技投入都要加大力度,確保增量和比例都有提高。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這些要求落到實處。現在需要財政花錢的地方很多,支出壓力很大,我們寧愿少上點建設項目、壓縮些其他方面開支,也要確保“三農”投入。要突出重點,加大對主產區、特別是糧食和生豬生產等大縣的支持。要有效整合國家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加強資金監管,堅決制止、嚴厲查處違規行為。要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大中型銀行要履行為農服務義務、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適當放寬市場準入、加快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小型金融機構,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即將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把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增加農村金融供給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研究部署。
四要深化農村改革。抓好農村土地管理的基礎性制度建設,明年要基本完成覆蓋農村集體各類土地的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包括農戶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年要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草原承包改革要加快步伐。繼續抓好農村綜合改革,做好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工作,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的體制機制,明年務必完成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建設任務。要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做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
五要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農村安全飲水、電網改造、道路建設、沼氣工程、危房改造等,要按照規劃要求扎實推進。落實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突出解決學生安全和營養等問題,加快出臺校車安全條例和管理辦法,實施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扎實抓好農村各項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從230元提到300元,國家補助由200元提高到240元,擴大保障范圍,提高報銷比例,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明年要實現全覆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要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加強對低保對象的甄別,真正讓困難群眾受益。這些任務復雜繁重,必須把工作做深做細。
四、不斷提高做好“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工作是一篇大文章,既需要具有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又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從事這項工作的同志,要深刻認識“三農”問題的重要性、長期性、復雜性,善于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客觀規律,統籌協調好各方面關系,更加科學有效地推動農業農村發展。
一是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思想。這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根本。中央提出的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僅是指導現階段工作的,也是管長遠的。應當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工農城鄉相互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影響更加廣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三農”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范圍的重大問題。農業形勢好壞、農民收入高低、農村發展快慢以及農民工境況如何也會更多地反映到工業和城市中來,影響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雖然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份額會下降、農村人口會減少,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不會改變,“三農”問題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這個道理,不僅現在要反復講,今后更要一直講;不僅要在農村講,更要在城市講;不僅要體現在號召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上。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自覺踐行“重中之重”戰略思想,發揮表率作用。
二是始終尊重農民意愿。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也是做好“三農”工作的基本準則。只有符合農民意愿,我們的各項政策和工作才能夠得到群眾的廣泛支持和擁護,才能真正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各級領導干部要在認識上和感情上端正對農民的態度,無論做決策還是抓工作,都要設身處地為農民著想,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要切實轉變思想和工作作風,克服主觀主義和長官意志,不要擅自替農民做主、代農民決策,更不能搞強迫命令。即使是為農民辦好事,也要允許農民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不要追求整齊劃一、一步到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農民的分化程度在不斷加深,各個地方、各家各戶之間情況差別越來越大,不同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利益訴求不完全一樣。在農村開展各項工作,不僅要體現多數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慮少數人的特殊情況和合理要求。
三是始終維護農民權益。在經濟上充分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3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必須適應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以新的思路、新的舉措更好地維護農民權益。尊重農民的物質利益,不僅在于增加農民的生產經營收入,而且要更加重視維護農民在土地、財產、就業、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權益。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不僅在于讓農民按自己的意愿參加村委會換屆選舉,而且要更加重視擴大村民自治范圍,完善與農民政治參與意識不斷提高相適應的鄉鎮治理機制。當前,一些地方強行征收農村土地、強制流轉承包地等做法,嚴重侵害了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必須堅決予以制止。我們不僅要給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眼前實惠,更要考慮長遠,注重從根本上為農民謀福利。
四是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農業農村發展越是形勢喜人,越要保持清醒頭腦。改變歷史形成的農村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長期的艱苦奮斗,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我們國家這么大,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發展不可能一個模式,必須因地制宜,做到科學決策、量力而行,切忌急功近利、一哄而起。必須在吃透民情上下功夫,做扎實細致的調查研究,深入鄉村深入群眾,和農民交朋友,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和群眾的真實想法,使我們的決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實際。農村改革走到今天,確實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講究程序,但基層和農民群眾的創造始終是改革的力量源泉。改革能夠率先在農村取得突破,靠的是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今后促進農村改革發展,仍然離不開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我們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農民群眾的創新熱情和創造能力,保持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強大活力。
五是始終按政策和法律辦事。在農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堅守政策和法律底線。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是由于干部政策和法制觀念淡薄、甚至明知故犯,也有的與干部不懂政策不懂法有關。無論哪種情況都是不允許的。要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嚴格按照政策和法律賦予的權限開展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加強學習,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三農”工作的基本理論、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熟悉農業農村領域的法律和規章。政策和法律不僅是約束,也是保護。善于用政策凝聚人心,通過認真執行和落實政策,可以把農民團結到黨和政府的周圍,有效推動農村改革發展。善于運用國家法律,引導農民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穩定。新從事“三農”工作的同志,尤其要抓緊系統學習有關農村政策和法律,了解農村改革的歷程、農村體制和政策的沿革,盡快掌握農村工作要領。
做好明年農業農村工作,對穩住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至關重要;促進農業農村長期穩定發展,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周密部署,扎實工作,努力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好勢頭,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本文系溫家寶同志2011年12月27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