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記者從農業部在吉林長春召開的全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我國超級稻發展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堅持“拓展一期應用范圍、深化二期研究推廣、努力實現三期目標”的發展思路,創新育種方法,加快品種選育,促進技術配套,強化示范推廣,擴大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推進超級稻生產規模化、規范化、優質化和產業化;全力實施“31511”工程,即到2015年,新培育超級稻品種30個以上,年推廣面積1.5億畝以上,畝均增產100斤以上,節本增效100元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楊雄年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超級稻發展重點是,在品種選育上加快不同品種類型配套,長江中下游稻區重點突破超級早、晚稻和粳稻品種的選育,同時選育適宜輕簡栽培的超級稻品種;長江上游稻區重點選育廣適型超級一季稻品種;華南稻區重點選育抗病、廣適型超級早、晚稻和適宜拋秧種植的超級稻品種;北方稻區重點選育早熟、耐寒與抗倒型超級粳稻。在育種上加快育種方法和材料創新,進一步探索新的選育方法和途徑,創新育種技術,創制出早熟、優質、廣適、高配合力的不育系與恢復系以及對低溫鈍感的兩系不育系,并力爭再創制出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育種新材料。在栽培上加強高產技術集成配套和推廣,力爭到2015年,研究集成超級稻綜合配套技術20套以上,新技術比普通技術增效10%以上。在示范推廣上全面實施“雙增一百”行動,使萬畝示范片成為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的展示基地,農民觀摩、學習的培訓基地,通過加大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力度,切實提高技術的應用率和到位率。 楊雄年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超級稻發展將堅持技術創新與品種選育兩手抓,大力加強超級稻親本種質創新,促進不同生態區高產、優質、廣適、多抗超級稻品種選育;堅持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兩手抓,重點加強配套增產技術研究與集成,加大示范推廣力度,擴大超級稻推廣應用面積,真正實現由小面積科學家試驗田的高產向更大面積農戶田全面增產的轉變;堅持突出重點與整體推進兩手抓,在突出現有重點省、縣的同時,兼顧其他水稻生產大省、大縣,做到平衡發展,并由水肥條件較好的高產地區向大面積的中低產地區擴展,實現超級稻在水稻全產區、稻作全領域的覆蓋,促進水稻大面積均衡增產;堅持適度分工與強化協作兩手抓,在不同協作組之間堅持適度分工的同時,大力加強區域間、協作組間和學科間協作,增進育種材料交流,促進育種與栽培協同發展。 “十二五”我國超級稻發展任重道遠,農業部要求,各地一定要把單純追求高產轉變到追求“優質、高產、抗逆、廣適”上來,把追求小面積高產轉變到追求大面積均衡增產上來,強化組織領導,把發展超級稻作為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層層分解任務,細化目標責任,實化保障措施,優化實施方案;強化機制創新,建立大協作、大攻關、大推廣的機制,加強材料創制單位與品種選育單位的互動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贏,促進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并進一步完善超級稻“行政、專家、農技人員、核心農戶”齊抓共管,“科研單位、種子企業、合作組織”共同推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體培訓”三位一體,“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逐級放大、同步推進的大推廣新機制、新模式;強化資源整合,積極爭取國家和各級政府對超級稻研究與示范推廣的投入,力爭“十二五”期間實現大發展、大跨越,同時以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項目為載體,充分利用水稻高產創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科技示范縣建設等現有或新增項目資源,搭建有效的研究應用平臺,提升各類項目實施的科技含量,發揮項目資源疊加效應和綜合優勢,最大限度釋放超級稻品種的產量潛力;強化項目監管,通過項目申報、擇優立項、末位淘汰等方式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以“用戶認可度”作為重要的考評指標來考評品種選育與技術集成單位;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各種媒體,宣傳各地涌現出的好典型、好經驗和好做法,營造社會各界認同超級稻、支持超級稻的良好氛圍,同時及時發布優良品種、實用技術和農情、病蟲信息,指導農民科學種田,進一步提高技術覆蓋率和到位率。 據了解,我國超級稻經過15年的持續發展和5年的立項扶持,經農業部確認的超級稻新品種、新組合已達83個,推廣應用覆蓋了全國各水稻主產區,“十一五”期間累計推廣面積4.14億畝,平均畝產達到575.2公斤,畝增產67.9公斤,累計增產稻谷561.9萬噸,成為促進我國水稻連續七年增產,單產再創歷史新高的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