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不平凡的一年。我國成功克服了自然災害多發重發、農產品市場復雜多變等多重挑戰,糧食實現了連續第七年增產,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農村民生與農村經濟取得了新的進步。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為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糧食產量“七連增”來之不易
回顧今年,西南5省區年初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1億畝;在春季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糧食主產區又受到了大范圍、長時間低溫寡照的影響;進入夏天,多數省份遭受洪澇災害,上百條河流發生特大洪水……
面對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的不利局面,全國上下積極應對,千方百計保農業生產,我國糧食生產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今年我國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0928億斤,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七年增產。
“成績真是來之不易,是在嚴峻的自然災害、異常波動的農產品市場、極其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取得的。”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大災之年糧食再獲豐收、農業穩定發展,主要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視,政策支持有力,科技支撐不斷強化,防災減災有力有效。
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七個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盡管每年的文件主題各有不同,但一以貫之的是明確提出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不斷加大扶持力度,穩定發展糧食生產。
農業科技進步成為糧食豐收的重要支撐力量。全國50萬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病蟲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技術、防災減災保護性耕作技術和避災技術、農業機械化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對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前三季度農民收入增長9.7%
在實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同時,今年我國農民收入也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各地通過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引導扶持農民就業創業、加大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力度、大力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方式,促進了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據農業部統計,前三季度我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869元,同比增長13.1%,增速提高了4.6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我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9.7%,增速提高了0.5個百分點。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農民工就業規模和工資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穩定增加。據統計,上半年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數達到1572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626萬人。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檔增長幅度平均為24%。
此外,我國通過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家電下鄉”等實施力度、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使農民的轉移性收入不斷增加,前三季度農民轉移性收入同比增長17.2%,達到362元。
據農業部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將超過前四年平均水平,連續第七年保持較高增速,并呈現“雙增加雙提高”的特點,即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加,價格水平提高;農民外出務工就業人數增加,工資水平提高。
農村民生和農村經濟有了新發展
今年,我國農村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又有了新的發展。
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范圍進一步擴大。據統計,截至2010年9月底,全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員已有6719萬人,其中領取養老金人數1827.8萬人,發放基礎養老金118億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人數繼續增加。衛生部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人數達到8.33億人。與此同時,部分地區逐步探索實施包括基本藥物制度、豐富基層衛生機構設施、強化衛生人才等措施,進一步改善農村就醫環境。
農田水利設施整體水平進一步增強。從2009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00億元,在全國高標準實施了85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有效提高了項目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平、抗御水旱災害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農業龍頭企業引領了我國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0年9月底,全國各類龍頭企業9.1萬家,實現銷售收入3.91萬億元,同比增長7.1%。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2010年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將達到25萬個左右,帶動農戶1.07億戶,農戶年戶均增收2100多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6%、3.8%和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