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技推廣改革發展30年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夏敬源主任做了主題報告。
本網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技推廣取得了巨大成效。糧食生產先后邁上了4個臺階,從6089億斤增加到10000億斤以上,創造了用僅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奇跡。多年來,糧食、棉花、蔬菜和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總產一直保持世界第一。農民收入由1978年的人均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在日前于長沙召開的中國農業技術推廣改革發展30年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上介紹說,30年來,我國農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而農業技術推廣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對農業增產的貢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農技推廣功不可沒。
高產優質品種全面應用。30年來,我國糧食等主要農作物品種經歷了3次大規模更換,對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轉基因抗蟲棉等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促進了我國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生產一場新的革命。從1999年開始實施“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項目”以來,全國已建立了國家和省兩級品種試驗和品種審定體系,10年來,已有1459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級試驗、審定并推廣應用,我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年更換率達到12%—13%,優良品種覆蓋率90%以上。
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顯著。30年來,在糧食作物栽培方面,先后推廣了水稻拋秧、旱育稀植、免耕栽培等10多項重大技術。據初步統計,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這些技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62.4億畝,平均畝增產47公斤 ,畝節本增效90元,總增產糧食2 923億公斤,總節本增效5600多億元。在園藝作物栽培方面,由我國獨創的日光溫室節能栽培技術,能在-10℃~-20℃的嚴寒條件下不加溫生產喜溫蔬菜,攻克了北方冬春蔬菜生產技術難關,使我國北方居民告別了冬春新鮮蔬菜短缺的歷史,實現了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夙愿;紅富士蘋果的引進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使我國蘋果畝產由182公斤提高到950公斤,增長5倍多。在經濟作物栽培方面,已累計推廣地膜覆蓋栽培、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雙低油菜高產保優栽培、旱地甘蔗高產高糖栽培等16項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30億畝,實現純增收1200多億元。
科學施肥水平顯著提高。農技部門通過實施“沃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根據各種作物的需肥規律和目標產量確定施肥量、制定施肥方案,使肥料的利用率顯著提高,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植保減災能力明顯提升。30年來,通過不斷加強對重大病蟲災害發生流行規律與防治技術的研究,我國植保減災水平明顯提高。在病蟲測報方面,重大病蟲長、中、短期預報的準確率分別達到85%、90%和95%以上;重大病蟲防控通過綜合采用農業、物理、生化等技術手段,植保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據統計,2000年至2006年間,我國大宗農作物病蟲害年有效防治面積擴大了35.2%,達到40.89億畝次,年挽回糧食損失多達625億公斤,相當于全國糧食總產的10%左右,比6年前多了48.1%。
應急抗災能力逐漸增強。在今年初我國南方地區遭受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中,受災地區基層農技人員投身抗災一線,開展科技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據對10個省(區)750個受災縣的不完全統計,共派出農技人員41.2萬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7300多萬份,培訓農民近2000萬人次,把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為奪取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全面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夏敬源指出,30年來,我國農技推廣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突出主體,發展多元;創新體制,優化機制;強化保障,依法推廣,從而保證了農技推廣事業的不斷發展。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對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力爭三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的要求,這給我國農技推廣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乘勢發展,不斷創造農技推廣新輝煌。夏敬源強調,各地要振奮精神,抓住機遇,超前謀劃,把下一步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發展的重點放在建立“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上,按照精干高效、功能完備、方法先進的原則,錘煉國家農技推廣隊伍,配置農技推廣設施,完善農技推廣手段,切實提高農技推廣能力。同時,要通過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任務、實施公正考評激勵、統籌協調區域推廣、構建多元合作推廣等運行機制,持續提升農技推廣的活力與效能,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組織保證。